• 首页 > 汽车正文
  • 充电桩两项国标发布 助力“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开发

  • 2022-10-09 10:09:32 来源: 中国网
  •   本报记者 郭冀川

      9月26日,工信部消息称,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审查会上,审议通过了GB/T20234.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T20234.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两项国家标准。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是保障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增加、动力电池大倍率充电技术提升,消费者对车辆快速补充电能的需求日益强烈,“大功率充电”“V2G(车辆到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工信部表示,本次标准修订将在我国现行直流充电接口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电电流电压,优化完善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拓展敏捷控制、即插即充、预约充电等功能,满足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有效保障新老充电接口通用兼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我国新增充电桩130万台,是去年同期的3.8倍。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392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

      对此,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充电桩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充电桩市场仍存在较大缺口,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水平持续提升,将倒逼相关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与完善,充电桩行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与扩张。

      王冬伟表示,“随着新的国家标准出台,将明确充电桩的接口和充电电流等统一性标准,未来有望以全国充电桩网络为一个整体打造新型的充电桩设施,进而完善充电桩网络布局,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标准的修订是对充电接口及连接装置测试评价的完善,并不影响充电兼容性。对标准对象、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将进一步提升充电接口规范性,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对行业需求的直流大电流充电和直流小电流便携充电需求,标准拟补充相关内容,丰富充电应用场景,解决产品无标准可依的问题。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充电桩是新能源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的“关键连接点”,新标准的建立有助于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充电快速化、便捷化的基础上,推动新型的充电桩实现具有电力记忆存储数字化、动态电能感知、且具备金融交易功能的新型智能化的站点,具有电力数据链接和实时在线交易功能的新商业模式场景。

      祁海珅说:“新型的充电桩可以配合电网构建高效率、智慧电力调度运行体系,电力系统通过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在电网用电高峰时,电动汽车也可以通过充电桩放电给用户使用或V2G输电给电网进行反向交易,对电网系统调峰填谷也是非常有利,充电和放电领域的新型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也能促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电力能源的互联互通、一体式协调运行。”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此前由于企业各自发展和标准不一,这部分市场并未充分得到开发。充电桩行业需要用多种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去打破目前的充电服务缺乏局面。随着标准的统一,产品成本有望继续下降,将更加突出服务和智能化能力,如充电网络的调峰填谷能力和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服务等。

    (责任编辑:戴贤军)

    猜你喜欢:

  • 艾仕得发布2023年全球汽车年度色——电音蓝
  • 福特的这款林肯冒险家关于储物空间和内饰有哪些可
  •  改变我生活的究竟是什么,是努力吗还是幸运,不,是林
  • 林肯冒险家,后浪们的豪华优选!
  • 浙江联大汽车:林肯冒险家是同级别里的豪华配置是真
  • 上海:推动临港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
  • 上海新能源车渗透率全国第一
  • 汽车“降碳”,有啥新招?
  • 马自达官宣:将投放6款新车!发力纯电+增程 PK理想
  • 全势跃升!长安汽车销量创“三个新高”
  • 2023年MPV:腾势D9惊险夺冠,自主新能源崛起
  • 德行天下 御领未来 陕汽商用车德御Q300载货车河南
  • 乘龙新能源再获肯定,200台乘龙H5换电牵引批量交付
  • 暑期撒野新搭档 探索06限时以旧换新至高补贴37000
  • 从低端模仿到自主创新,中国轻卡引领全球的契机到了
  • 一年跑4万公里,奥铃M卡助力刘师傅开启新货运生活!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