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汽车正文
  • 华为扩大造车朋友圈值得期待

  • 2023-12-08 09:29:22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
  •   客户变股东,华为汽车业务迈出关键一步。日前,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的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将以投资的方式获取新公司股权,持股比例不超过40%。同时,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合作厂商——赛力斯、北汽、奇瑞和江淮也收到投资新合资公司的邀请。

      长期以来,围绕华为“造不造车”,舆论争议不断。不少人认为,随着科技公司纷纷跨界造车,特别是小米的入局,华为造车只差一个官宣;而华为坚称自己“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在此前提下,华为选择以供应商和合作方身份进入汽车市场。

      目前,华为汽车业务有3种商业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HI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在前两种模式下,外界对华为的普遍期望是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德国博世。不过,与燃油车时代不同,一个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成为德国博世并不容易。因为华为做的不是标准化部件,而是软件、芯片、算法和云,需要跟车厂深度合作。

      自打华为以供应商和合作方身份进入汽车市场第一天,“灵魂论”之争就从未平息过。对车企而言,选择华为技术方案,不仅需要向对方支付不菲的费用,同时也意味着公司内部相关研发项目的优先级和被分配到的资源都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企业可能会对华为的技术产生依赖,失去“灵魂”。因此,国内比较强势的整车企业并不太乐意与华为深度绑定。此前长安也只是拿旗下一个子品牌阿维塔来尝试,奇瑞则更多是为智界代工。而像赛力斯这样愿意和华为合作的车企,其本身在行业就没什么存在感,影响力也有限。

      问题是,汽车工业的竞争高度依赖技术和规模优势。如果合作品牌或企业并不强势,就算华为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等方面有再多的技术优势,短期内其合作产品销量也很难做到“遥遥领先”,产生规模效应。有统计显示,去年华为HI模式车型和智选车加起来,总销量也就15万辆左右。这样的规模甚至不如某些企业一款明星车型的市场表现。今年年初,华为车BU负责人曾对外确认,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而其估算要盈利的门槛就是销量突破100万辆。目前,华为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等项目,更多的是拉合作伙伴“赔钱赚个流量”。

      没有规模就难言效益。根据华为经营报告,2022年营收6423亿元,其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0.77亿元,占全部营收的0.3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汽车业务上的相关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也就是说汽车业务净亏损达82亿元之多。这也让汽车业务成为华为唯一亏损的板块。如何让汽车业务实现盈亏平衡,是华为不得不面对的考题。

      此次华为把车BU分拆,与车企组成合资公司,并吸引更多企业加盟,可谓一举多得。首先,华为不仅卸下资产包袱,引入外部资金共同分担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化运作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下一代技术研发,保证产品领先。其次,把客户变成股东,华为与合作车企利益有了股权保障,能加速智选车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更重要的是,新组建的合资公司有利于解决过往车企担心的“灵魂”归谁的问题,而利益上与车企更深程度捆绑,或许能让华为车BU业务尽快形成规模,从而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

    (责任编辑:戴贤军)

    猜你喜欢:

  • 海马汽车一季度总销量5730辆 同比减少18.19%
  • 东风汽车:第一季度总销量同比减少11.56%
  • 安凯客车第一季度总销量为694辆 同比减少5.83%
  •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
  • 一图读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
  • 五部门:加强新能源车企安全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平台
  • 北汽蓝谷:一季度销量9120辆 同比增长189.62%
  • 吉利汽车3月份总销量为101166辆 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 紧凑型燃油SUV品质选手,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塑造3大
  • 购车即享丰厚礼遇,全新瑞虎7 PLUS实力诠释“A级SUV
  • 年轻人钟爱的座驾长啥样?2025款探索06都市版给你答
  • 瑞虎5x惠民版对比吉利新缤越,入门级SUV的终极决选
  • 马自达官宣:将投放6款新车!发力纯电+增程 PK理想
  • 全势跃升!长安汽车销量创“三个新高”
  • 2023年MPV:腾势D9惊险夺冠,自主新能源崛起
  • 重新定义A+级燃油家轿标杆的艾瑞泽8,究竟有着怎样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