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汽车正文
  • 电动汽车行业加速红海化 多家车企CEO称价格战将至?

  • 2022-07-11 11:16:02 来源: 中国网
  •       本报记者 龚梦泽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竞争也日益白热化。6月20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主流与高端纯电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拉开。”

          沈晖表示,电动汽车方面增购换购需求主要集中在主流与高端市场。在这一市场层级中,价格竞争极其激烈,“补贴政策、定金抵扣的变相降价情况”非常严重,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

          行业价格战来临?

          尽管补贴退坡、保险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但随着新造车资质和技术门槛一再放低,行业开启价格战,在一些车企掌门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在本月初,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断言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巨大价格战”。法利认为,电池的成本未来将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将带来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为了迎接可能会出现的价格战,福特已经从多方着手降低公司的造车成本。比如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削减分销成本和广告。

          6月20日,威马汽车沈晖就“价格战”问题在社交平台表态称,主流与高端纯电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拉开。相比福特汽车认为“电动汽车制造成本显著下降将导致价格战”的理由,沈晖的依据是国内“补贴政策、定金抵扣的变相降价”非常严重,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此前上海市正式发布《上海市促进汽车消费补贴实施细则》,将在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为所有符合条件的纯电汽车购置者提供1万元一次性购车补贴。今年4月份,威马汽车发布纯电动SUVEX5,该车型因其超高的补贴力度受到广泛关注。EX5包含3个车型共6种不同配置,售价区间在17.98万元至29.88万元之间,补贴后售价在11.23万元到21.63万元之间,最高补贴幅度超过了8万元。

          对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认为,上述车企人士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太可能会在今年或明年发生。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还是会以涨价为主,动力电池生产原材料价格升高,随之拉高的是电池产品以及整车的售价。但动力电池扩产的周期普遍需要6个月至8个月,原材料的扩展又要一年左右时间,产能建设的滞后决定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涨价才是主旋律。”高云鹏表示。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前,已有多家汽车制造商宣布对旗下电动汽车进行售价上调。6月17日,特斯拉在其中国官网宣布,将对中国市场销售的ModelY长续航版本再次进行价格上调,上涨1.9万元。

          国外方面,近日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也宣布旗下纯电皮卡车型悍马EV涨价6250美元(约合41800元人民币)。

          市场从蓝海加速转向红海

          谈及新能源汽车的调价,不得不提到特斯拉。今年3月份,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涨价潮中便上演了“七天三连涨”的戏码。

          记者注意到,为了保证产品利润率,特斯拉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成本转嫁涨价模式。据特斯拉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攀升到32.9%,在过去三个季度特斯拉的单车利润持续上升,分别为7000美元、1万美元和1.2万美元。

          而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翘楚,比亚迪则选择了核心零部件自研+成本控制的路线。在芯片技术、电芯技术的自研优势下,具有强大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亚迪直接把宋ProDM-i的价格压至13万元、对标特斯拉Model3的海豹车型也下探到20万元级。

          “现阶段,特斯拉和比亚迪拥有了广阔的市场份额、良好的口碑积累和一定的产品定价权。而老牌外资车企自带上游资源+研发基础,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滚雪球到后期也能带来不错的效益。”高云鹏担忧,当价格战真的打响后,对核心零部件无自研、没有大规模产量均摊研发成本、没有布局电池上下游产业的弱势车企和新势力车企而言将难上加难。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到,2022年传统车企已经明显加大了纯电车型的投放和入场力度,包括丰田两款bZ系列电动车,奔驰的GLB、GLA、GLE,以及宝马ix3、3系纯电动和i4,都计划在今年集中上市。新能源车拥挤度将空前加剧,市场的火药味也将更浓。

          高云鹏预计,大部分主流品牌都将逐步完成电池工厂的建设,当出货量稳定,仅需少部分电池外供时,电池行业龙头供货量将不再吃紧,供货企业选择也会更多。届时,只待动力电池价格出现下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也就不远了。

          “在过去一年半时间,三家上市的新势力车企在公开市场上已经拿到了累计230亿美金的融资,现在每家企业都有400亿元-500亿元人民币抓在手里。”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认为,如果它们追求市场份额,而不惜牺牲利润率的话,必然会导致一些不想打价格战或财力偏弱的车企难以维继。

          对此,沈晖表示,未来销量争夺战的关键因素是对用户的争夺。他认为“对应的零售模式、服务模式都要以突出商业模式及服务优势为主。”在这种理念下,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中间沟通和流转环节,车企将在未来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此最大化向用户靠拢,达成用户体验与企业成本效率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戴贤军)

    猜你喜欢:

  • 艾仕得发布2023年全球汽车年度色——电音蓝
  • 福特的这款林肯冒险家关于储物空间和内饰有哪些可
  •  改变我生活的究竟是什么,是努力吗还是幸运,不,是林
  • 林肯冒险家,后浪们的豪华优选!
  • 浙江联大汽车:林肯冒险家是同级别里的豪华配置是真
  • 上海:推动临港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
  • 上海新能源车渗透率全国第一
  • 汽车“降碳”,有啥新招?
  • 马自达官宣:将投放6款新车!发力纯电+增程 PK理想
  • 全势跃升!长安汽车销量创“三个新高”
  • 2023年MPV:腾势D9惊险夺冠,自主新能源崛起
  • 德行天下 御领未来 陕汽商用车德御Q300载货车河南
  • 乘龙新能源再获肯定,200台乘龙H5换电牵引批量交付
  • 暑期撒野新搭档 探索06限时以旧换新至高补贴37000
  • 从低端模仿到自主创新,中国轻卡引领全球的契机到了
  • 一年跑4万公里,奥铃M卡助力刘师傅开启新货运生活!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